|
自从进入七月,苏州房地产市场上“大降价”、“给力促销”的消息是不绝于耳,越来越多的楼盘加入到“降价大军”中来,那么这些优惠促销究竟是开发商做做样子,还是玩真的呢?新一轮的降价潮能否搅动苏州楼市?今天我们一同来关注。
7月进入楼市传统的淡季期,再加上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可以说为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各大楼盘纷纷推出打折优惠活动。就在昨天,相城的首开班芙春天也推出了7500元/平米的限时优惠,最高可优惠10万元。除了一些新推楼盘的产品预热外,不少尾盘也加入了打折促销大军。
亿城左岸香颂销售经理 谢伟:左岸香颂目前已经进入了尾房的阶段,7月份是一个传统的淡季,我们推出了一些性价比比较高的特价房源,最高优惠10万元的优惠幅度。再加上,我们的面积段在市场上还是有一定的优势。
开发商在此轮价格战上,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促进销售,各种优惠措施首当其冲,以“特价房”形式出现的苏州楼盘不断增多,更有开发商以团购的形式来吸引购房者的目光。其中路劲主场森林推出团购房100套,最高优惠20万元。
路劲主场森林 销售人员:我们从封闭团购7月13号开始到现在,基本上我们每天的来人量在30组以上,如果在周六周日两天可以达到100组左右,我们的合作房源100套,第一周我们就卖了60套,基本上本周末就能全部卖完了,在苏州目前这种市场限购令的前提下,成绩还是非常非常好的。
数据显示,截止本月26号,苏州各区住宅类房源成交总套数达2287套。看来,在目前楼市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开发商推出的“打折促销”的营销手段,消费者还是愿意买单的。那么这种优惠促销是不是就预示着房价开始松动,亦或是是房价拐点前的铺垫呢?
沈健:现在房子卖不动,所以搞促销包括送面积、优惠、打折,我认为这个还是可行的,但是不是房价真的下降,因为我感觉到现在房子真正下降还是不大现实的,由于现在压力比较大,为了能够迎合我们刚性需求的需要,所以房价可能做一些回调,我感觉到有效果,今年六月份、七月份,我们苏州几个楼盘凡是卖得好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打折的力度比较大,那么购房者看看性价比不错他就出手了。
表面上个别开发商开始推出“打折促销”的策略性促销方式,但业内人士表示其仅仅是“伪松动”迹象,是开发商解决库存回笼资金的阶段。实质性的降价对于苏州楼市来说,短期内还是奢望,更难现价格拐点。
中国指数研究院8月1日发布的“百城价格指数”显示,7月份我国六成以上的城市房价环比上涨。
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对100个城市的全样本调查数据,7月,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为8874元/平方米,较6月上涨0.21%;其中66个城市价格环比上涨,33个城市环比下跌,1个城市价格与上月持平。环比涨跌幅在1%以内的城市数量共有80个。
数据显示,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同比上涨6.81%;其中39个城市涨幅介于5%-10%之间,23个城市涨幅在5%以内。5个城市住宅价格同比下跌,跌幅皆在5%以内,上海、北海2个城市跌幅低于1%。
具体到城市,7月住宅价格环比6月涨幅居前的城市有:宜昌、唐山、江门、福州、日照、邯郸、南通、株洲、呼和浩特、厦门等14个城市,涨幅皆在1%-2%之间。另有北海、大连等52个城市的涨幅在1%以内。汕头本月价格与上月持平。
7月住宅价格环比跌幅居前的城市是宿迁、宁波、芜湖,苏州、兰州、无锡,跌幅在1%-2%之间。另有郑州、嘉兴、银川、温州、廊坊、台州、聊城、绵阳、常熟等27个城市下跌,跌幅在1%以内。
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全国地价总体水平小幅上升,环比增速持续回落。
六成城市地价环比增速趋缓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不断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地产市场逐步平缓回调趋于降温。国土部一份监测报告指出,2011年第二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中,超过六成城市综合地价环比增速较上一季度有所放缓,涨幅超过5.0%的城市仅有两个。
楼市库存逼近历史高位
在楼市调控下,各大城市库存量大幅攀升,甚至逼近历史高位,7月初,11大重点城市存货总量达到63.4万套。分析人士表示,随着库存的上升,买方市场很可能到来,市场从量跌到价跌的变化将在下半年明显呈现出来。
二三线城市实施限购触动楼市敏感神经
在东部沿海全国三大区域综合地价环比增速回落的同时,二季度综合地价环比涨幅前十位城市中,潍坊、黄石、淮南、北海、南宁、重庆等二三线或西部城市赫然在列。虽然“二三线城市”限购的界定至今仍然模糊,但可以肯定的是——— 未限购城市的房价泡沫已引起监管层的高度担忧。有分析人士认为,投资、投机性资本进入人均收入、购房支付能力更低的二三四线城市后,将会导致更大的经济与社会风险。
房价跌50%银行也能承受
近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采访中公开表示,根据最新压力测试结果,即使房价下跌50%,银行业也能够承受。而这一论断的基础来自于中国银行(601988)业高达1.3万亿的坚实拨备,足以抵挡“房地产市场因调控所产生的近期和中短期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