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消费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话题】十一长假掀返校潮 毕业十年,我们在比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12 20:4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风仍在吹 于 2012-8-27 15:31 编辑

2011年10月12日   来源: 羊城晚报   



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十一长假,不少国内的院校都掀起了一股返校潮———不少毕业10年的同学再次聚首,回忆往昔。羊城晚报记者远赴武汉,采访了武汉某所著名高校部分返校参加毕业10年聚会的同学,并从他们的个案故事中,发现一些有趣的话题和现象。

女生话题


过得好不好,要看嫁得好不好

找个理工男 家境多殷实

该校97级本科新闻系的学生这次也回校欢聚。记者了解到,对于这个女生数量占绝对优势的专业来说,97新闻系分成新闻和广播电视两个专业班,两个班人数64人,其中女生49,男生15。这次聚会,该年级女生回来了25人,男生回来了7人。记者发现,男女生们讨论的话题并不一样,女生们谈得最多的就是嫁夫的话题。

毕业10年,除了极少数女生外,班上的绝大多数女生都已为人妻,为人母。班上女生都以寝室为单位开起了茶话会,话题就是自己的丈夫。

小A当年是班上不太惹眼的一个女生,个子小小,其貌不扬。在读研究生期间,学校计算机系的一个男生追求她,她虽然也有些犹豫,但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份爱,这个计算机男生现在成了她的先生。当初她的犹豫是来自同一寝室一个好友的劝阻,她的好友认为这个计算机男长得不够帅,而且还犯了穿波鞋配西装的大忌,这在当时的审美看来是非常可怕的。

现在,小A对同来参加聚会的好友埋怨,说她差点毁了她的幸福。小A来自江西一个小县城,家境一般,上大学的时候比较朴素。这次聚会,她手挽6000元的手袋,用2000多块的钱包,从头到脚都是名牌,室友开玩笑说她全身装备超过两万。这样的转变,自然是源自家庭经济的殷实。她在深圳某国企工作,工资几千块,在深圳不算高。可她的先生在深圳某著名的通讯公司,常年驻扎在海外,加上分红年收入有几十万。

小B同样来自江西,她说自己属于桃花运不太好的女生。毕业后到了广州,工作很好,收入也高,可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他”。后来,她转了几个弯,又找回了大学时候同年级的一个校友,为了他,从广州跑到了上海。小B的老公是某证券公司的券商,在证券市场不太景气的今天,他也能维持30万左右的年薪。小B也算是过上了她希望的小康生活,在上海有房有车。

找个文科男 欢聚天伦多

小A、小B同一个寝室的7个女生,嫁给了理工科男生的占到了绝大多数,她们家庭的整体经济状况比嫁给了文科男的女生要好。但小A的先生长年在海外,一年到头都难见面,即使是先生常驻深圳公司本部时,加班到夜里9点是常态;小B的先生长期在北京工作,与上海的妻子也属于两地分居;同寝室的小C嫁了清华的工科博士,但在某研究院工作的博士先生经常加班,也很少兼顾到家里。

小D属于班上嫁给文科男生的少数派。她的先生还是同班同学,两个人毕业后还到了一个单位工作,虽然钱赚得不多,但小日子过得还不错。因为先生的时间都在小D的掌控之中,连活动范围都一样,所以,小D对所谓的“中年危机”不用太过担忧。此外,因为文科男生大多从事的是文职工作,作息还比较正常,也不用频繁出差,所以,能够兼顾家庭的时间比较多。女生们总结了一下———理工男比较有钱,文科男比较得闲。

此外,在性格和浪漫上来说,文科老公也略胜一筹。该班级的另一对也很特别,小E也是和班上的同学结婚了。即便在结婚后的第8个年头,他们还保持着新婚的热度。因为是从不同的城市赶到武汉聚会,小E刚到武汉,就接到了先生的电话,而且每隔几个小时,先生都会给她汇报情况。拿小E的话说,她先生是话特别多的人,可在其他姐妹眼里,这两公婆就是甜蜜。据同学报料,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小E的同学和朋友经常会接到小E先生的电话,问,小E是不是和你在一起?这不是因为小E先生担心小E有啥问题,而是这俩人过度黏糊的表现。拿小A的话说,她和海外先生通话很难超过10分钟的,话外其实是对小E的羡慕。

但这也不是绝对,该97新闻系也有文科男从商成功,成为上市公司的董事,但为了事业的发展,长期呆在西北的矿区里“埋头找金”,不能兼顾家庭。也有某位女同学的理科男先生先后跳槽多家公司,家庭、事业都难兼顾。

嫁文科男好?还是理工科男棒?10年后,女生们都不能达成共识,只有一点她们是高度赞同的:嫁个理工科男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给孩子讲解奥数题。

男生话题
成功不成功,好汉不提当年勇
性格决定命运,这一说法,在许多毕业10年的学生样本身上,仍能找到支持的证据。同样是这所著名高校毕业的学生,97级经济法专业的学生里,成功的都是当年性格活跃分子。在上海开了间公司的刘同学,在大学时候就属于头脑比较活络的学生,他曾经从南方购进了一批风扇卖给同学。而同样在上海成为上市公司董事的周同学,在大学刚入学的时候,就给大家留下了“辅导员”的印象,因为他举手投足间就是一个干部的范。后来,他果然成为了97新闻班的团支部书记,但毕业后却没进新闻媒体,进了家矿业公司,并迅速成长为高层。这些学生会主席们,现在绝大多数进了大公司,很多成为部门的骨干和领导;有的留校当了老师;有的自己创业,且初获成功,并回校捐赠了百万元的奖学金;有的当了公务员,大多在副处级岗位徘徊。如果与当时各个院系的所有同学比较,10年后的现在,他们虽然并不是最成功的,但确实很少有人“混”得惨淡。还有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呢?他们大多继续深造,有的读研究生,甚至读到博士,毕业后当老师的占了多数。黑马,也有。就是那些当初在校没有参加社团,学习也不好,思想也不活跃的同学。他们中的少数,在毕业10年后,竟然也发展得相当顺利。97新闻系的一个同学,在校的时候大家对他印象都不深。因为他来自农村,性格也不够活泼,所以也没引起大家注意。可就在大四的时候,他却因为一篇调查报告得了全国党报类好新闻一等奖,由此顺利进入国内某著名通讯社,现在成为地方站领导,事业风生水起。老师话题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毕业10年,除了家庭之外,不能回避的话题就是个人的发展。新闻学院的老师们很多都退休了,可包括老院长在内的几位老师还是回到学校和这些当年的学生见面。和当年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不同的是,同学们发现,老师们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先说老院长,他对同学们寄语说:第一要健康,第二要幸福,第三要发展。同学们诧异,因为很多当年留校继续读研的同学都清晰地记得,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老院长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虽然国家政策同意研究生期间可以结婚,但我是不会批的,做学问就要专心。还有副院长,这位当年把新闻理想和成为一个名记者的口号天天挂在嘴边的老师,如今也转了口风。97新闻系出了“三个代表”:一个是上市公司的董事,一个是政府部门的正处级干部,一个是国内小有名气的时评员。对此,副院长表示很欣慰,他说,自己当年一味地强调要同学们坚守新闻理想,从事新闻行业,其实现在看来有些偏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的日渐饱和,很多学生已经不能再继续从事新闻相关的行业了,“无论是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位副院长认为,只要学院的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能有所发展,干不干新闻工作,能否成为名记者俨然不再重要。同学与老师们交流后发现,大学的专业积累,即便不从事新闻工作,也是有用的。班上有几位同学也是先到媒体工作,然后转行做了公务员或者企业文职,都比较成功。他们在处理文字上的功力使他们在同等条件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1-10-18 10:00:31 | 只看该作者
哎,毕业就说明自己老了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sz315.cn ( 版权所有:苏州工业园区布加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 10223078号 )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