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消费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夏丧葬习俗:火葬甚于土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14 15:4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夏丧葬习俗:火葬甚于土葬——藏在考古报告中的西夏秘事
  据《闽宁村西夏墓地》报告,闽宁村西夏墓地共发掘8座墓,土葬墓3座,5座墓是火化后再埋入墓中。考古学者孙昌盛说,水葬和天葬都是个例,西夏流行火葬和土葬。西夏早期平民盛行火葬,高官显贵采用土葬。

  谁长眠于闽宁村西夏墓地
  考古报告把闽宁村西夏墓地说得很玄乎:一千多年来,很多特大的山洪拿它没办法,冲毁不了墓地。
  墓地均背靠贺兰山,削弱了西伯利亚寒流的风蚀。面向银川平原和黄河,地势高,视野开阔,光照充足。所有坟墓都位于东、北、西三面环绕低矮沙梁,南面开阔,形如簸箕的山坳中。墓道和墓室构筑在红土中。三面沙梁拦住了贺兰山上下来的汹涌山洪,坚硬的红土使水侵不进墓地。
  该墓地除了出土西夏野利氏贵族骨架外,还有很多平民的骨灰和骨殖。考古报告说,在闽宁村西夏墓地发现几块残碑块:“……野利公讳……”“……子四人……”等。撰写墓志的人是西夏朝廷大官,由此可见死者生前地位非同寻常。
  因此推测整个闽宁村西夏墓地是与野利氏家族有关的党项人墓地。野利氏家族是党项八部之一,李元昊的奶奶、老婆的娘家就是野利氏家族。野利仁荣、野利旺荣、野利遇乞等都是西夏初期名臣。野利仁荣还是创造西夏文字者之一。
  最有特色的文物是随葬品木俑,木俑多数是武士俑。头戴盔,腰束带,裆部呈八字形,双腿前弯,像是骑在马上的战士,好像是西夏骑兵部队“铁鹞子”的形状。李元昊的三千铁骑“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忽往来,若电集云飞”,是一支快速反应部队,被称为“铁鹞子”。
  另外,还在墓地发现了铁甲片,说明这里埋葬着一位武将。那名披甲佩剑的武将是谁呢?严谨的考古报告没有给出答案。
  记者推测,符合以上条件的只有在海原天都山带兵的野利遇乞。一是,他是武将;二是他生前地位非同寻常;三是当时野利氏及其儿子还没“坏事”,有可能会有这样高规格的埋葬。

    马可•波罗目睹了西夏火葬
  考古报告说,闽宁村西夏墓地共发掘8座墓,土葬墓3座,5座墓是火化后再埋入墓中。结论是,西夏早期土葬和火葬并行,火葬甚于土葬。
  李元昊的祖先李继迁反宋称王时,为了怕宋朝政府报复祖坟,水葬祖先——把红石峡堵住,在峡底凿开石头,埋葬好祖先,再放水淹没,别人就不知道他老先人埋在哪里了。据说,这是李继迁玩的骗人把戏。他虚晃一招,引开敌人的注意力,其实,他的老祖先还在原地土葬。
  考古学者孙昌盛说,水葬和天葬都是个例,西夏流行火葬和土葬。西夏早期平民盛行火葬,高官显贵采用土葬。其中原因是:佛教僧徒圆寂后都用火葬,西夏人普遍信佛所以盛行火葬。火葬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原始葬俗,西夏人只是沿用而已。
  西夏流行火葬是受当时社会现实影响。战乱时期,活人生存的都很艰难,死人后事只能从简了。宋夏时期是中国人口一次增长高峰,加之土地私有化进一步加深,人多地少矛盾尖锐,死人和活人争地问题突出。连地主阶级都“土狭民众,惜地不葬”,没有土地的平民更没有条件土葬了。西夏人火葬墓地墓室小、占地少,节省开支,唯有薄葬。
  西夏灭亡几十年后,马可•波罗途经西夏故地时,目睹并记录下了西夏流传下来的火葬仪式。
  唐、宋政府反对火葬,认为火葬就是焚尸扬灰,是对死者的极大不敬。西夏贵族阶层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死后实行土葬。这也是特权阶级的一个“福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sz315.cn ( 版权所有:苏州工业园区布加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 10223078号 )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