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消费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研究生培养缺乏“结构调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4 14:2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尽管当前去行政化遇到了很多现实的阻力,但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让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少一些行政干预的方向必须明确。
  在大众教育时代,一些本科毕业生将读研变成了“学士后”教育,意图通过读研“镀金”,以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这一现象反映在研究生层面,就是教育没有为培养研究型人才作好准备,功利思想的延续也使得博士生教育出现了短、平、快现象。
  产生恶性循环的原因是综合的。从教育层面找原因,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认为,制度的严重滞后是导致研究生质量整体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借用经济学的概念,“当前的高等教育仅在增量上下功夫,通过资金的投入,在增量上获得产出,却很少进行结构调整”。
  从文科硕士培养看教育改革
  《中国科学报》:在您看来,文科硕士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许纪霖:从文科硕士的情况来看,硕士毕业基本上无法从事研究性质的工作,几乎都要等到博士毕业才能从事研究,已成为一个客观事实。如今国内的文科专业,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攻读。相比较国外读硕、读博的辛苦,中国学生过于轻松——大部分时间在听教师讲解,结合课程的阅读量太小,甚至很多课程还不用写论文,学生们一个个坐在课堂就像是“南郭先生”,不开口不说话,结课时交一份不用认真思考、打提纲、导师过目的作业就通过了。
  目前,国家在推进专业硕士改革,但同时还应该考虑把学术型硕士减少后,要注重其同博士培养挂钩。
  《中国科学报》:研究生培养强度不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许纪霖:国内大学在研究生培养的传统上有问题。大学对本科生教育有严格的制度,但到研究生阶段,一些导师获得了更大自主权,反而不上心。这和只重视科研不重视教学的评价体系密切相关,一些导师认为在学生身上花了心思,学生不会说自己好,并对评职称没有帮助。只要教师的评价机制不改,研究生质量很难真正提高。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研究生质量想要提高,光靠“钱”不行。每年评国家奖学金各学院都在发愁,因为很难找出这样的尖子生。这反映了教育部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思路——鼓励学生去发SCI论文、核心论文。这种思路只要尖子生,认为只要有了钱就一定能培养出尖子生,严重忽视了研究生的一般教育。而在我看来,培养一名优秀的学生应当是在良好的研究教育基础上,通过自然竞争产生,而非刺激而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sz315.cn ( 版权所有:苏州工业园区布加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 10223078号 )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