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除了台湾本岛外,还有兰屿、绿岛、小琉球等一些附属岛屿,又称“离岛”。她们好似散落在台湾海峡的珠玉,以其明媚灿烂、风格迥异的离岛风光吸引着游客,让人们在这里暂时忘却生活的压力,享受海洋的气息,用阳光、沙滩、大海来洗涤身心的疲惫。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风景,“丁字裤”小岛——兰屿。
在台湾诸多离岛中,兰屿一直给人偏远印象,也为兰屿岛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兰屿多山少平地,聚落多位处海岸边,中央地带全是海拔300~500的山峰,山中并有两座美丽的湖泊叫“天池”。
孤悬在台湾东南外海,兰屿和小兰屿相依为伴,黑潮护持着它独特的身世,也带来飞鱼和热带植物的种子;大树覆盖在火山熔岩上,为恶峥峥的地貌描上翠绿;木舟聚集的湾澳边,雅美人在这里生生不息。
兰屿为一座火山岛,位于台湾岛东南外海40余海里处,面积约45平方公里,次于台湾本岛、澎湖岛,为台湾第三大岛。全岛地势起伏,密布着热带雨林,最高峰红头山海拔552米。岛屿的四周被隆起的珊瑚礁群环绕,受长期风蚀及海浪冲击,形成海蚀崖、海蚀洞等多样地貌。
兰屿三大宝:雅美人、岩石、凤蝶
兰屿古名红头屿,后因盛产兰花而更名,至于岛上的雅美族(达悟)人,则称呼这里为“人之岛”。兰屿岛上居民多为雅美族,并且保存着相当独特的传统文化,例如男人为下海方便而穿的“丁字裤”、用拼版方式制造的独木舟、为抵抗炎热气候和台风所兴建的半地穴式茅屋,以及新船下水祭等传统祭典,都是相当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此外,雅美族人在渔猎、农耕以及建筑、工艺上,都有特别的成就,因此罕有的雅美文化也成为兰屿吸引游客的一项主因。
兰屿的主要村庄沿海而筑,并有长达37公里的环岛公路相连。兰屿的行政中枢位于椰油村,村北的开元港,是兰屿交通、货物的进出港,日落景观尤其迷人。兰屿北岸,因经常有黑潮流过,海水颜色格外深暗。北岸除朗岛村外,还有鳄鱼岩、五孔洞等诸多名胜,其中又以母鸡带小鸡的“母鸡岩、小鸡岩”及两狮对卧的双狮岩最富趣味。由于外界干扰较少,兰屿的东岸不论人文、自然景观都出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尤其是一个叫野银的部落,更以保有大量地下屋著称。
兰屿炎热多雨,岛上热带雨林及暖温带林兼具,植物种类多达850种以上,兰屿的25种特有植物中,以兰屿罗汉松最著名。在动物方面,珠光凤蝶是兰屿的特有种,它时而如黄金般耀眼夺目,时而如珍珠般泛着紫、蓝、绿色的光泽,十分与众不同,被喻为“兰屿之光”。
注意彪悍的村落 功能性住房“地下屋”
在雅美人的六个村落中,朗岛村及野银村民位处偏远之处且少与人来往,民风较为强悍;在此两村不可随意拍照,他们认为这样对其灵魂有害。在野银村中可见其祖先遗留下的“地下屋”,其由来是因雅美族采定居式生活,住宅毗邻而建,形成群聚;聚落中的的房屋都是背山面海,房屋相当密集,只能留一些小路通行。
每个家庭的居住环境是由三个主要建筑物构成:分别是供睡眠及煮炊使用的主屋,供工作及储藏使用的工作房,与供乘凉及看海使用的凉台。其中主屋是建在人工挖掘的凹地,外围再累石成墙,使得整个房屋比地面低,这就是“地下屋”的由来。又由于兰屿堪称“风岛”,是全世界著名的多风地区之一;夏季易受台风侵袭,而雅美族人为躲避风灾,所以巧妙地设计出此种住屋方式。所以兰屿的“地下屋”大都有百年历史,而且住起来冬暖夏凉,极具特色。
过往客有人走也有人留
三毛曾经翻译过一本书名为《兰屿之歌》,一个美国传教士来到兰屿,和当地人生活写下的兰屿生活点滴,所以那岛的名字,能紧紧记得。
在台东乘船,约两个小时抵达兰屿。由渡轮上眺望着兰屿,只见绿山由碧蓝的海中冒出来,如一块被造物主遗失的绿宝石,漂浮在海洋中。船上都是来过长周末的台湾人,三两个在台湾念中文的老外,每年夏天一定要来,台北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喘不过气。“你一定会对兰屿上瘾的。”其中一老外警告说。
下了船,游客颈项套上的相机已经开始不安分起来,码头很小,只有两三栋白色建筑,背后就是青山,青山贴着蓝天,蓝天无云,海倒映着天的蓝,那是兰屿最完美的景色。
大多数人只把岛当成短暂的情人,然而也有人不顾一切,留了下来,把自己的心泊在港口,不走了。我们住宿的女主人是个来自台南的女子,在岛上找到一副更坚强的肩膀,嫁给了当地的原住民,生了小孩,在岛上开了一家名为“女人鱼”的旅社,弄得很有地中海的风情,这家旅社在兰屿很著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