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粉紫忧郁 于 2010-6-10 21:04 编辑
祖国啊!母亲
2010-6-10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会从人们的衣食住行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巨大变化。我们的记忆中一定有许多精彩、许多感慨。单从“食”方面我就有说不完的话。
我是1974年出生的,小时候,常常受到家长们爱惜粮食的教育,他们会给我讲亲身经历的往事,听过后,我就像切身体会到他们当年生活的艰难。
我的父亲出生后不久,我爷爷因为给山上游击队送布匹和盐,被钩子军抓住关了禁闭,九天九夜只能喝点泔水。和我爷爷一起逮捕的,有的竟被钩子军捅死推进一口旱井里。我爷爷将要被钩子军叫到名字处死时,八路军和游击队打进了城,钩子军丢下这伙“亲共”分子,仓惶应战,我爷爷幸免于难,县城得到解放。但是,此后视力下降,最终双目失明,影响生产生活,家庭陷入窘困。
我父亲小时候,常常只能喝点玉米粥。他捞稠一些的吃了,剩下的稀汤汤爷爷奶奶吃。父亲在学校上一两节课就饿得顶不住了。最使他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有一回差点吃得撑死。一天下午放学后,父亲和几个小学同班学生去打谷场捡玉米粒。秋收后,散落的annyue10玉米粒被雨水泡大了,父亲一行五六个同学就抠嵌在泥土里的玉米粒,他们也不敢拿回家去,怕被人看见惹麻烦,就返回学校在灶台上烤着吃。他们都还小,再加上饥饿,夹生的玉米粒就往嘴里送,整整吃了一晚,半夜里回到家里肚子胀得难受,我爷爷说要是再喝点水就没命了。
我出生后,村里的土地归集体所有,生产的粮食、蔬菜由队里统一分配给各家各户,为这,我爷爷就给我起了个乳名叫“领粮”。这个名字叫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广大农村实行,我当年5虚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慢慢懂事、渐渐长大。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村里粮食种植面积扩大,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亩产量提升很快。村中人除了种粮,还在自留地里种上各种蔬菜瓜果,不但解决了吃不饱饭的问题,还增加了食物品种,提高了营养。再后来,到了冬天就依靠大棚种植,除了自给自足再销往城里,收入颇丰。我父亲户口不在村上,家里只有母亲和我们三个孩子的地,就这,家里粮食还是有了富裕,我们家做了两个大水泥箱子,储存了两箱当年的麦子、谷子。大概源于此,读小学时,我父亲给我改了乳名,叫成“振国”一名,直到今天。穷的揭不开锅已成为我们家不堪回首的昨天。
今天,食品是丰富和营养的。白面、大米是家常便饭,其它饮食挑着样的吃。村中开了许多门市,肉、蛋、奶应有尽有。愿意在家做饭,可以买现成挂面或手擀面,不愿意做,就去饭店,村头沿马路一家挨着一家的饭店随便挑。曾经想要的面包与牛奶也不是稀罕的东西,本村鲜奶送货上门,本省品牌的,蒙牛、伊力的,随便哪个门市或摊位都摆满了货架,有营养的纯牛奶又有可口的酸奶。不满足现状的我们,既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又积极开创新的生活,通过努力,相信明天会吃到更加安全、放心、绿色的食品。
更多作者相关文章烟漠漠,草凄凄。秋风还瑟瑟,斜日正依依。孤飞寒雁归南处,天际流云催暮迟。君一别,见何时?生平从此后,音信杳无期。诸般无奈相思意,争寄他乡安故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