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质监部门在针对全市上百家卖场、食品生产企业的定量包装进行专项抽查时发现,原本免费的包装袋、包装盒却在一些超市被算入产品的净含量,变相收费;而同样品种包装、相同价格的点心,既没有标明净重,称量结果更是各不相同。
记者从苏州质监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有50家大中型超市、60家食品生产企业的定量包装商品接受了计量专项检查,涉及米、面粉、茶叶、果蔬、粽子、化妆品、乳制品等类别。在接受检查的生产企业117个批次产品中,包装商品称重不去皮的状况也同样存在。而部分销售企业在进货时,关注商品质量,却忽略了商品分量,“瘦身”产品中以大米和茶叶最多。目前,所有发现短斤缺两的商品已被勒令撤柜或停止生产进行整改,限期改正仍不过关的单位将受到质监部门的处罚。
在一家超市的蔬果区,部分蔬菜、水果包装盒标签上,标注着价格、净含量、包装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当检查人员随机拿起一盒标有净含量0.458公斤的水果放上电子秤,秤上显示的重量不多不少,正是0.458公斤。包装上标明的净含量,其实是包括了底下的塑料托盘和包裹水果所用的塑料薄膜的重量。再将塑料托盘和塑料薄膜单独剥离称量,重量约为12克。
市计量测试检测研究所市场检测室主任朱忠林介绍,根据《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定量包装商品的平均实际含量必须大于等于标注的净含量。“买蔬果的钱购买的却是本应免费提供的外包装。如果消费的是上百元一斤的进口水果等高价商品,得多掏不少冤枉钱”,朱忠林说。
走进市区另一家超市自制点心专区,一种用塑料薄膜包装好的奶油面包上,除了保质期、配料表和“3元/个”的单价外,并没有标明产品重量。检查人员取来5个放上电子秤逐一称量,最重的150克,而最轻的只有120克。检查人员表示,消费者在购买超市自制的面包时,很少会去注意面包的分量,而超市往往也对净含量的标注并不重视,如此一来,就导致商家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商品的重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