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消费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像嗑瓜子一样嗑鸡头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 13:3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进入8月,鸡头米又将上市。不过可能很多老苏州都不知道,吃鸡头米还能翻出这些新花样:连壳煮熟,抓一把随身带着,像嗑瓜子一样嗑着吃;把梗和叶子摘下来,像青菜一样炒着吃。今年,苏州市蔬菜研究所里试验的鸡头米品种就有40多个,其中两个较为成熟的品种已参加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
  昨天,记者在三江春水生蔬菜园艺场看到,圆形叶子铺满了水面,长长的梗探出水面,顶端一朵朵紫色的小花开得正艳。蔬菜研究所副所长尹渝来告诉记者,这片不到10亩的水田里种了40多个品种的鸡头米,品质各不相同。
  记者看到,一片田里相邻的两株鸡头米“长相”确有不同:左边的一株浑身带刺,连花萼底下也毛茸茸地布满了细刺,像一个小仙人球;右边一株的叶片、梗、花萼则较为平滑。据介绍,左边一株就是在苏北等地广为种植的刺芡(又名北芡),因为浑身布满细刺无法触摸,农民只能等整片田里的鸡头米全部成熟,掉落到淤泥里才能一起采收,而此时鸡头米往往已经偏老,只能被制成干米,用作药材或者糕点原料。此外,受本身品种制约,刺芡缺乏糯性,吃口也较差。“2003年起,我们着手对刺芡进行杂交改良,经过8年试验,现在改良的品种已较为成熟稳定”,尹渝来说。经过改良后的刺芡,只在叶片背面残存少量细刺,其余较平滑。
  一般芡实的种壳厚度有3.5—4毫米,在它最鲜嫩时,也要戴上铜指甲才能剥开。但改良后的刺芡,最薄的种壳厚度却只有1毫米,能够轻松嗑开,使它有了被制成休闲食品的可能,而且吃口也更软糯。“刺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梗、叶上的表皮能轻松地剥下来,剩下的部分可以像青菜一样炒来吃,我们考虑保留刺芡这一特质,培育出梗、叶、果实兼用的品种”,尹渝来说。
  苏芡(又称南芡)是在苏州广为种植的芡实品种,经过改良,新品种苏芡的亩产量由原来的60千克增加至75—80千克,增产25%以上;种壳厚度则减至2—2.5毫米,将大大降低剥壳难度。“根据这两年试验测定,这种芡实还有早熟特点,普通品种在8月20日左右上市,这一种在8月15日就可采摘上市了。 ”
  在园艺场内,记者还看到了奇特的一幕——不同于其他田里“平躺着”的叶子,有些鸡头米的叶子四周翘起,就像一个个“锅子”浮在水面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处于试验阶段的鸡头米和王莲的杂交品种,鸡头米每个果实里只有100多果粒,而王莲则有近300粒,通过杂交,有望增加鸡头米的果粒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sz315.cn ( 版权所有:苏州工业园区布加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 10223078号 )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