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 羽中
能源紧缺,国际关注,节能减排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各种节能方式中,投入最低却效果最显著的,莫过于推广使用节能灯。但节能灯的质量合格率始终令人不太满意:上海市质监局本月公布的最新抽查结果显示,仍有三分之一的产品不合格。笔者看来,节能灯的质量不提高,就不能改变节能灯“节电不省钱”的问题,从而影响消费者在购买灯具时的“绿色决定”。
节能灯是不是“节电不省钱”?节能专家指出,节能灯的寿命往往在2000小时,甚至5000小时以上。按照这一使用寿命,哪怕先期购买节能灯的支出是普通灯泡的一倍甚至两倍,节省下来的电费也能远远超过两者间的价格差距。而在监管部门公布的抽查结果中,不合格节能灯的寿命只有几百小时,随便怎么算账,也不能得到“节电又省钱”的结果。试想,如果消费者对节能灯非常认可,但屡次遇到“短命”的节能灯,那么,最后也会对节能灯效果产生怀疑。
如今,为了推广普及节能灯,除了专家为消费者答疑解惑,还有地区由地方政府采取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灯。然而,劣质节能灯却将政府和专家推广节能灯的决心消灭于无形。面对这种情况,能否换个角度来思考:对生产端进行补贴和扶持,通过技术改进来提高节能灯的合格率,以增强节能灯的市场竞争力。
很多国家都在想方设法推广节能灯,而针对生产端的扶持已显现了一定的效果。比如在德国,政府部门对节能灯的销售环节没有任何补贴,但在研发方面花了很多精力和金钱,大大提高了节能灯质量。由于技术的进步和节能灯的普及,节能灯的销售价格也逐步下调,最终调动了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
在国内,对于节能灯的生产企业,除了日常抽检,似乎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和门槛设置。如果能够帮助那些有条件的节能灯生产企业提高质量水平,并果断淘汰那些不合格产品的制造商,那么节能灯产品的合格率将有望提高,最终让市场接受“节电又省钱”的节能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