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风仍在吹 于 2012-8-30 16:01 编辑
视障儿童的动作发展特点
(转)视障儿童的视觉缺陷导致其接受外界信息途径的局限性,进而影响儿童动作学习和发展。众多国内外的研究显示,视障儿童的动作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 动作发展迟缓
爬、走、跑、抓握等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性意义的动作。这些动作的发生发展标志着儿童神经生理的成熟和早期智力发展。有人在对低视力儿童进行追踪调查后发现,低视力儿童的动作发展明
显晚于明眼儿童。在爬行动作发展中,低视力儿童平均比明眼儿童晚2个月。有趣的是,在追踪的30名低视力儿童中,所有的父母都报告说,孩子在婴儿期不喜欢处于俯卧状态;并且有15名儿童没有经历
爬行动作的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了行走动作的发展。Cratty(1970) 和Kastein(1980) 等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也显示,视障儿童不喜欢俯卧的姿势,这导致部分视障儿童跳过爬行动作的发展而直接进
入直立行走动作的发展。
Warren(1994)等学者对视障儿童动作发展的研究发现,生理、环境、抚养方式、教育训练等的差异,使视障儿童的动作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个性特征。有些视障儿童的动作发展与明眼儿童没有差别,有
些视障儿童的行走动作发展则比明眼儿童要晚2年多。
2 平衡能力差
有研究结果表明,低视力儿童与明眼同龄儿童在动作技能方面最主要的差异在于二者平衡能力的不同。这些儿童由于视觉的缺陷,无法像明眼儿童那样通过视觉信息来矫正身体动作。视觉缺陷所导致的
空间认知问题也影响视障儿童对听觉信息做出正确的肢体空间位置的调整。
3 精细动作比粗大动作发展好
由于视力问题,视障儿童无法像明眼儿童那样通过手眼协调来学习、控制精细动作,取而代之的是“耳手协调”。但很多东西在正常的状况下都没有声音,声音本身所提供的信息的精确性更比不上视觉
,所以“耳手协调”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视障儿童很难完成像钉纽扣、修钟表等必须有精确的视觉信息协助的精细动作。虽然视障儿童的精细动作发展水平低于明眼儿童,但相对之下却好于粗大动
作的发展,这可能与视障儿童用更多的时间练习精细动作有关。
4 盲态
早前有个别重度视障儿童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在早期即已形成一些异常的举动,如摇头、挤眼睛、用手指压眼睛、摆动身体、凝视光源,或在一个地方绕圈子。他们不间断地重复同一动作。如
今这种盲态更是少多了。其实这些异常动作并不局限于视障儿童,智力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情绪障碍儿童,以及有其他障碍的儿童也发现有这些异常的动作行为出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