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据统计,目前我国保健食品的年销售额已超过500亿元人民币,已注册的保健品种类多达9309种。与此同时,全球著名的市场研究公司AC尼尔森在中国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中,超过2/3的人在保健品上有支出,平均每人一年花费在保健品方面的费用为846元,5%的受访者花费超过3000元。
从调查数据中不难看出,中国老百姓越来越舍得“花钱买健康”,他们期望保健品能减少疾病,带来健康。但与之不相符的是,人们在购买和使用保健品时,普遍存在跟风现象,在《生命时报》联合搜狐网“健康”频道进行的调查中,74.5%的人购买保健品靠“朋友介绍”和“广告宣传”,近八成人缺乏理性的选择和辨别。
保健品市场四大跟风现象
“每天两粒深海鱼油,提高记忆力,降低高血脂。”“要想人不老,多用螺旋藻。”“送长辈,黄金酒!”……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种保健品广告开始在电视、广播中“狂轰滥炸”,人们对保健品的追逐也在随着广告词的更替而不断变化。市场上的各类保健品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老百姓购买也是一股风接着一股风。
一项专门针对中国保健品市场进行的大规模调查报告指出,近20年来,四类保健品在中国市场上曾风靡一时,受到人们普遍欢迎。对此,《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上海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营养师陈霞飞。专家对此表示认同。中国人购买保健品特别爱跟风,近些年以下几类保健品都出现过此类现象。
助消化抗疲劳保健品。这一类保健品最早出现在中国市场上,早期家喻户晓的“太阳神”、“三株口服液”、“昂立一号”都打出了调节肠胃道功能、促进消化、提高免疫力、抵抗疲劳的招牌。一时间,全国掀起了购买这类保健品的热潮,据记载,1993年,太阳神的营业额高达13亿元;三株在全国所有大城市、省会城市和绝大部分地级市注册了600个子公司,在县、乡有2000个办事处,行销人员总数超过15万。“我记得当时去买这些保健品都要排队,可现在这些保健品在市场上已看不到了。”正在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购买保健品的王女士提起当年买这类保健品,颇有感慨。
补血补脑类保健食品。“有一段时期,仿佛整个中国的人都在贫血,都在失眠健忘。”这是美国一位全球保健品市场分析专家在其报告中所说的。的确,从红桃K到血尔、朴雪,从安神补脑液到脑黄金、脑白金,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在补血补脑。“中国农村地区贫血率的确比较高,与饮食营养密切相关。”陈霞飞说,这不是单纯用保健品就能解决的,而是要提高整体饮食水平和营养意识。
排毒减肥类保健产品。如果说减肥已经成了许多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那么减肥保健品则成了每年夏天的保健品市场主角。尤其是近两年,“清肠道,润肠毒,减油脂”的保健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记者在王府井大街一家药店的保健品柜台看到,各种减肥、排毒类保健品占据了2/3,大宣传广告吸引着许多人上前咨询购买。
补维生素和钙类保健品。根据中国营养与保健品食品分会的统计,现在补钙类保健品在中国最受欢迎,销售额超过68亿人民币,各种维生素也名列前茅。“现在补钙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与政府倡导和媒体宣传都有很大关系,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放着一瓶钙。”徐华锋说,事实并非人人都缺钙。
人们为何盲目跟风
事实上,除了上面这些全国规模的保健品跟风现象,像鱼肝油、蛋白粉、螺旋藻、阿胶、灵芝等都风靡一时。记者在10家药店商场保健品专柜随机调查了30名购买者,八成人表示看到别人用或者听了广告宣传就会购买,其中因为医生建议来购买的只有一人。家住北京朝阳区的李大妈甚至表示:“以前条件差,现在可不能再落后了,要跟上保健品潮流才能长寿!”AC尼尔森在中国的调查也证实,64%的人从电视上获得信息保健品信息,其次是亲友同事推荐。那么,人们买保健品为何爱跟风呢?专家分析,这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是是消费者缺乏理性鉴别能力,对保健品的认识存在误区。徐华锋指出,首先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保健品百利而无一害,觉得保健品是滋补的好东西,全家老少都能吃,而且吃得越多越好。其次,还有些人希望保健品能治病,把它当药用,而且价格越贵,买的人越多,保健品一定越好。“事实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的人所需要的保健品都不相同,而盲目大量服用保健品,会增加胃肠负担,还可引发毒性反应。保健品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不能当药用,更不能代替药物用来治病。”徐华锋说,保健品当然也不是越贵越好,例如昂贵的蛋白粉,适用于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如果消化好,完全可以从肉蛋中获取蛋白质,花钱买蛋白粉完全没必要。
二是保健品市场还不够规范,一些商家为了赚钱,会夸大保健品的功效,并利用广告和推销员骗取消费者购买。“北京市工商局市场处的负责人王先生告诉记者,近年来,许多人都在购买和使用保健品上当过”冤大头“,工商局经常接到关于保健品的投诉,一些不发商家为了牟利,常常欺骗消费者,手段不外乎以下几种:打着义诊的旗号,忽悠人们购买、服用保健品;利用”赠药“、”免费试用“”赠送礼物“等促销手段吸引人;夸大保健功效,渲染治病作用,在宣传时往往将保健功能过度”演绎“,如”免疫调节“往往被宣传成为提高免疫力,甚至有”抗传染病“”抗肿瘤“等作用;依托名人效应,大肆进行虚假宣传。
”这些年来,随着保健品行业的日趋规范,正规厂家忽悠百姓的情况大大减少了。但是,也存在着夸大疗效、销售人员资质不够等问题。“徐华锋说,所以,消费者一定不能盲目跟风,要学会理性判断与甄别。
专家支招杜绝跟风
“保健品跟风并非完全一无是处,这其实从客观上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对健康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健作用。”不过,陈霞飞指出,中国人在购买服用保健品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营养保健知识,这样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品,避免跟风。
首先,要清楚不是人人都需要补保健品。保健品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能调节人体的机能,具有特定的功效,因此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如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和儿童,身体虚弱、大病初愈的人或者是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人。因此,用保健品前要确定自己是哪一类人群,需要用那类保健品。
其次,缺啥补啥,先咨询医生。正常的成年人通过膳食能获得身体所需的营养元素,不需要额外通过保健品补充。对于通过膳食仍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的人,要先经过专业的检查,确定自己所需要补充的营养素类别,然后仔细阅读保健品说明书,根据其主要有效成分,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再次,不要过于轻信宣传。要了解保健产品的可信度,不要轻信所标百分比。如吸收率、有效率、治愈率、使用率等。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注意包装上有无生产产地、厂商、小蓝帽的批号等。保健食品外包装上应印有专门的“保健食品”标志,其下方印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还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网站查询,辨别真伪。此外,最好选择天然制品,不要随意用含激素的保健品。
最后,专家还建议可以先选择小包装的试用,不要多种一起服用,同时还要均衡饮食,锻炼身体,“世上没有靠吃保健品能长寿的,只有靠均衡的饮食、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保证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