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消费网

标题: 金门十大名师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劈柴    时间: 2010-10-11 15:39
标题: 金门十大名师
本帖最后由 小劈柴 于 2010-10-11 16:09 编辑

从中国历史上看,人才很少是由大班整建制培养的。大部分最有效的教育还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而且,一流的人才往往需要得一流名师的培养。张子房天赋英才,直到为黄石公提了鞋,才得到了老爷子传世的兵法;杨露禅舍命偷拳,有幸拜在陈长兴的门下,方悟出了太极拳之真谛。中国的文化需要体会,并不是“有一说一”那么直白。尤其是中医、内功这些个一下子看不明白,说起来又玄玄乎乎的东西,就不仅需要徒弟一点点体悟,更需要师傅手把手的指点了。

    金庸笔下门派众多、风格各异、高手如云,相同点是高手们大都有一个好的授业恩师。在金庸笔下,到底谁是名师?一定是见仁见智。本文随便列上几位,您看看是不是那么回事儿?

                                      第十名、洪七公
      
    洪七本来不是什么好老师。首先,他没有耐心,对于教育也毫无兴趣。所以,他没有几个徒弟,手下的丐帮虽号称天下第一大帮,却也没有什么高手。其次,即便是传授功夫,他也从来没有系统地教。想起来时,教上几句只言片语。忙起来后,早不知游向何方。典型的例子是,丐帮长老鲁有脚跟了洪帮主几十年,也只学会了降龙十八掌中的一招。
    洪七公虽然教学不咋地,但是,他培养了郭靖。就凭这一点,他也算是一个名师。郭靖这个傻小子跟了许多师傅,武功还是奇差无比,自从跟了七公,立马儿登堂入室,进入一流高手的行列。(洪七公贪嘴,惦记着黄蓉的美食,所以多盘桓了几日,郭靖因此学会了大部分的降龙十八掌。)
    郭靖的成功说明洪七公的教学方法还是有些道行的:1. 他对于学生的天性很了解。他知道郭靖踏实,适合于降龙十八掌这种简单、实在而威猛的功夫。针对黄蓉,他就只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2.他的教学法是比较科学的,比较个性化的。郭靖脑子反应慢,如果在耳边喋喋不休地指教,一大堆东西频频送上来,孩子理解不了,恐怕也是事与愿违。所以,他教郭靖每次一个简单动作,叫他冲着颗树猛练。傻孩子慢慢入了门,终于成为了高手。
    洪七公把郭靖都培养出来了,还有谁敎不出来?所以他称得上名师。

                                      第九名、侠客岛主

    在金庸的《侠客行》中,侠客岛上的龙岛主和木岛主从来没有和别人动过手,但是,我们都知道二人的武功深不可测,因为他们有一批武功超一流的徒弟。
    两位老师的学生化名张三李四,在中原行走多年,令江湖各门派谈之色变。几十年来,赏善罚恶二史名震天下。在江湖上,要赏善、要罚恶,没有些真实功夫是不可能的。张三李四想灭谁就能灭谁,说明他们的武功比起同时代的高手要超出许多。举个例子,他们以二人之力能够围住少林寺的大门口不让一个和尚出入,逼出了少林寺方丈跟他们走。这再次说明,少林虽是武学泰斗,功夫和侠客岛还差着好几个档次。
    张三、李四虽牛,在岛上也不见得就是最好的。当两位岛主的学生列队而出时,二人规规矩矩地分别站在两列中的第三位和第四位,属于一般学生,连学生会干部都不是。两位岛主的学生众多,个个都很低调,但是人人都是高手,所以他们有能力了解江湖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从而公正地“赏善罚恶”。
    两位岛主的教学方法是针对一部经典(李白的诗词《侠客行》及其高深的注解)进行反复研究。这种方式很像是今天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即通过讨论班,通过讲座,通过辩论而深入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两位岛主分了几批招收弟子,先是海盗里的才智之士,后来,找了许多中原一流的才子(这些人中科举、点翰林易入反掌),再后来,就是直接找已经成名的有思想有点子的武林高手。众多高手一起研究,互相切磋,自然从中培养和产生出一流人才。
    侠客岛主刚发现这个典籍时候还有保密的想法,后来科研做的久了,恨不得谁能够为他们解开谜团。这种精神是一种科学研究的精神。因此,他们培养的一批高质量的学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八名、金毛狮王

    由于命运坎坷, 金毛狮王谢逊成为了一个性格怪异的人。一方面他豪放、磊落、放达不羁,另一方面,他多疑、无常、暴虐有加。他这样的人基本上是不适合做老师的。
    但是,他深爱义子张无忌。他知道孩子长大了应该学功夫了。他还知道,这个孩子不能一辈子都呆在冰火岛。他心里有一种紧迫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教会孩子最多的东西,教会孩子最值得的东西,教会孩子最应该知道的东西。这一点,甚至孩子的亲身父母都没有想到。
    于是,谢逊开始了他的一对一的教学实践。
    那孩子年岁还小,不可能接受许许多多的艰深武功。谢逊的做法是将最高深的口诀要领教给孩子,即使不理解,也要让学生牢牢记住。同时,他虽然非常爱孩子,但是在练武的问题上异常严厉。
    张无忌在八九岁的时候牢牢记住了“七伤拳”等高级武功的口诀。在以后的实践中,他常常借鉴到这些内容。它们对他的功夫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九阳神功只是让他学会了内功,他的武术招式大都来自他少年时的学习(乾坤大挪移除外)。
    谢逊判断对了,孩子很快就离开了冰火岛。如果按部就班地从踢腿冲拳开始,根本不可能学到什么东西,更不可能接触到高深的功夫。金毛狮王自己一肚子的学问和功夫就没有办法传给孩子了。
    他不应该是一个好老师,但是,他以一颗爱心处心积虑地制订了学生的培养方案,并有效地进行实施。最后的结果是:张无忌成了天下的武功第一高手。所以,作为启蒙教练,金毛狮王也当得起名师这个称号。
作者: 小劈柴    时间: 2010-10-11 15:40
沙花
作者: DOTA    时间: 2010-10-11 15:41
不错
作者: 小劈柴    时间: 2010-10-11 15:43
未完待续
作者: 刷墙的牙刷    时间: 2010-10-11 15:43
不明真相!强势围观!
作者: 小劈柴    时间: 2010-10-11 15:46
回复 5# 刷墙的牙刷


    牙牙哪里不明了
作者: 子隽浅月    时间: 2010-10-11 15:49
还有其他7个呢
作者: 子隽浅月    时间: 2010-10-11 15:52
强烈要求发放新老师出江湖
作者: 小劈柴    时间: 2010-10-11 16:10
第七名、小龙女

    小龙女一辈子只教过一个学生,就是杨过。她的教学资历虽浅、经验不多,但是,她在教育方面至少有两点是值得称道的。
    其一,对学生充满爱心。虽然小龙女心静如水,很少有感情流露,对待学生也是一脸严峻、不拘言笑,但是,她是从心底里真心爱护自己学生的。少年人,特别像杨过这样聪明细腻的孩子,对于这方面一定是非常敏感并且有深刻感悟的。也就是说,谁真的对自己好,孩子们心里明镜似的。所以,同样是作为一个严厉的老师,全真教的牛鼻子老道赵志敬在杨过心里就分文不值。杨过对于赵先生的教导从一开头就存在一种抵触情绪,因为杨过感到赵老道只是打击他、训斥他,其出发点并不是真心为学生好。而小龙女这位貌似冷酷的姑姑,则是全心意呵护自己。
    其实,老师们应该相信,自己对于学生的爱和付出,学生总会体会的。杨过就感受了龙姑娘的关爱,而且永远深怀感恩之心,他的用心修炼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姑姑的。鲁迅先生曾说过:“教育根植于爱”,这绝对是一个真理。所有成功的教育一定是以爱心为基础的。
    其二,小龙女的教学方法也比较独特,是完全符合学生特点的。对于杨过这样的问题孩子,常规的说教不能够解决问题。她选择了在密室里抓鸟等能够引发孩子好奇心和好胜心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小龙女作为一名女老师卷入一场师生恋,在当时的是属于大逆不道的(那时候的假设条件:师生一定是两代人)。这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爱情不要说在旧社会,就是放到今天也属于比较敏感和比较出位的,正统观念很难接受。如果在学校里,龙老师和杨同学可能都要受到纪律处分。
    不管怎么说,小龙女用真诚的爱心、扎实的功底和恰当的方法为杨过的武术生涯成功启了蒙。

                                    第六名、毒手药王
    毒手药王本是个和尚,法号无嗔,擅长制药用药、治病救人。但是,并不是他的医术,而是他的下毒解毒功夫使他名动江湖。
    毒手药王一共带过四个徒弟,关门的一个叫程灵素。他的前三个徒弟的功夫也臻一流,但是,几个人均境界不高、品行不端,心狠手辣、貌合神离、彼此间争斗不断。
    药王发现以前的几个徒弟虽然学到不少功夫,但没有学到济世爱人的情怀。药王自己对于毒药的研究还是在治病救人的基础上的,但是几个徒弟却纷纷向了歧途,这使他痛心不已。然而,药王毕竟是药王,他晚年找到了一个可以继承衣钵的徒弟,找到了一个可以清理门户的徒弟。程灵素重情义讲正义、即聪明又缜密。她不仅学会了《灵枢》和《素问》这些经典,而且掌握了毒手药王的所有的手段。到后来,她的功夫已经完全超越了师兄师姐,而且在聪明才智也远胜他们。她甚至种植成功了传说中的无味无色的剧毒“七心海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青出于蓝。
    最后,程灵素用自己学到的功夫惩罚了敌人,清理了门户、保护了爱人。毒手药王的弟子出手真正不凡。
    毒手药王培养关门弟子的经验在于:
    1. 选材。他汲取了前半生的教训,为自己找了一个最能够继承自己思想的弟子。这个女孩不仅有很好的才质,而且有很好的品德。
    一般来说,衣钵的传承通常不是学生寻找名师,而是师傅费时费力寻找徒弟。药王找到程灵素本身就是一个成就。
    2.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药王认识到只传授专业技能培养不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也不能使自己的本领发扬广大、服务于社会。
    3.对于晚年的关门弟子,药王心里明白,她必须有超人的功夫才能够保证把他的事业继续下去。她必须得到真传。古时候,师傅带徒弟时通常都有些保留。因此,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呈现出一个单调递减的规律,许多好的东西都渐渐失传了。毒手药王没有走这个老路,药王把自己所有的诀窍和心得都传给了程灵素。
      程灵素不仅全面继承了药王的东西,而且向前推进了发展了。 这是毒手药王作为老师的一个大成功。

                                                               第五名、天山童姥
    出身于少林寺的虚竹子从来没有拜天山童姥为师,不过,他的武功招式大部分都是童姥教的。由于一个机缘,小和尚虚竹得到了逍遥派的内功传输,突然间内力大增。但是,如果没有童姥的教导,他的内功可能永远不会得到应用。
    天山童姥对于虚竹子的教育可谓是费尽了心机。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如此不愿意进步,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对于老师如此抵触。虚竹死守着少林寺的练的那点东西,对于童姥的教导异常反感。为此,童姥想尽了一切办法,苦口婆心,威逼利诱,还包括使用美人计。
    童姥的教学是非正统的,有些赌气、有些戏弄、有些玩闹、有些不可理喻。但是,她的传授还是有计划性,而且是循序渐进、符合教学规律的。当时,她正在一个非常时期,但是她在逃难和练功之余还是很用心地思考如何把眼前这个不怎么样的原材料好好敲打和雕琢一番。她是一个勤于思考的老师。
    对于童姥“霸王硬上弓”式的培训,虚竹很是反感,躲之唯恐不及。但是,他还是“被培养”了。他被培养成为一流高手。“天山六阳掌”和天山折梅手”和“小无相手”这些一流的功夫足以和天下群豪一争高下。
    童姥不遗余力坚韧不拔地传授功夫,让虚竹从武功到精神都脱胎换骨了。虚竹就像一个她手里刻着一块石头,完全被动地被雕刻着琢磨着,这种塑造根本不是按照虚竹自己愿意的方式,但是在客观上他迅速成才了。
    童姥的许多教学手段并不可取。但是,她授徒生涯也说明:有时候,学生不愿意学习某些内容,是因为他的思想和经历没有达到那个水平和层次。年轻时侯的“被培养”也许会对他的一生大有益处。最终,学生是会理解和感激的。
    天山童姥能把如此厌学如此顽固的拙笨少年培养成为超一流好手,足以证明自己是一位名师。

                                    第四名、穆人清
   《碧血剑》中主角袁承志是忠良之后,其父袁崇焕乃是朝镇守山海关、令皇太极的八旗军闻之胆寒的边关元帅。只可惜,崇祯皇帝听信谗言,毁掉了手下这个倔强的、不怎么听话的南蛮子。同时他也就毁掉了支撑大明金銮宝殿的那块最坚固的基石。
    身为孤儿的袁承志还是有些运气的。因为,他终于拜在华山“神剑仙缘”穆人清的门下,成为了穆师傅的关门弟子。
    穆人清是一个真正的、正统的名师。和前面几位名师相比较,他不是偶然的,不是玩票的,也不是另类的。穆人清是一位有传承、有系统、有追求的名师。
    在收袁承志为徒之前,穆人清已经有黄真和归辛树两个弟子。这两个弟子都已经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甚至有些徒孙都已经称雄江湖。穆本来已不准备再从事教学,不过见到这个孩子之后,就格外喜欢。不仅因为感念其父保国安民之忠勇,而且因为这个孩子聪明而且踏实,确是一个可造之材。
    穆人清在袁承志少年时就对他实施了按部就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训练。所以,未出华山,袁承志就已经成为了一流的高手。
    穆人清的培养模式可以说有下面特点:
    1. 注意循序渐进。从罗汉拳、破玉拳等初级功夫练起,主张长期有系统地学习,并不主张让学生一开始就好高骛远。
    2. 注重本门功夫的训练。本门功夫是学生立足的根本。他的三个徒弟都将本门功夫混元功练得炉火纯青,从而在激烈的对抗中占得优势。
    3. 虽然立足于本门功夫,但穆人清从来不要求徒弟拘泥本门的功夫。他默许甚至鼓励徒弟涉猎别派武功。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认为,每一门派的功夫自有各自的长处,过分的门户之见必然妨碍武术的进步。
    袁承志就曾自学过金蛇郎君的剑法,还在师傅的支持下学习了木桑道人的神行百变等功夫。这种博采众长的做法显然对他的视野和应变大有益处。当然,袁承志的本门功夫也是十分精纯。
    穆人清的徒弟个个成才,无怪乎木桑道人对他这一点极为羡慕。穆人清可称得上是江湖上的一个大宗师。
作者: 小劈柴    时间: 2010-10-11 16:12
第三名、张三丰

    在历史上,张三丰是真有其人。他名字就是三连横和分列在一竖两边的六个短横,分别代表了乾坤两卦(乾三连、坤六断)。
    据说,张三丰穿着邋遢,不修边幅。不过,他的武学成就惊人。他的徒弟武当七侠都有很高的造诣,每一个人在江湖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另外,他的弟子们很团结,彼此间相亲相爱,视同手足,这都有赖于老师的魅力、感召力和教育。
    金庸关于张三丰的教学方法和体系描写不多。这位老道经常闭关,一闭就是数年(有时候真耽误事儿),与学生的交流时间有限。但是,张三丰的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极其出众。每每能够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在《倚天屠龙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张三丰分别教导张翠山和张无忌这一对父子的描写。
    下面这两个片段都是张三丰授徒的场面。他的教导往往是临时起意,比较随意,事前并没有很多准备。但是,其教学效果出奇的好。张氏父子都在短短的一两个时辰里获得了受益终身的教诲。
    片段一:张三丰在深思武林中传说的口诀“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时候,手中写出的书法形成了一套精妙的武功。恰巧被爱徒张翠山碰到,于是他将这一套书法和功夫传给了张翠山。这个功夫后来成了“银钩铁画”张翠山的看家本领,并且在五盘山上令谢逊折服。
    片段二:张三丰当着敌人的面,传授张无忌太极拳和太极剑,让无忌在短时间内悟出其中真意。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这说明太极拳的修炼耗时、耗功夫。张三丰能在短短一两个时辰内教会学生,并且可以让学生用这门功夫克敌制胜,实属不易。
    张三丰的教学强调让学生掌握精神实质,而不是拘泥于外在的形式。关于学到的套路,他让张无忌忘得越干净越好。只有在内心里抛开了固有的、死板的形式,才能真正地做到顺其自然。
    作为一个老师,如果他随心所欲的教导都可以揭示学科的本质,并且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那么,他是一个真正吃透了教学内容的人,他就是一个明师。在授徒方面,张三丰的功夫真是深不可测。
                                                                    
                                    第二名、风清扬     
    和武当山的张三丰一样,西岳华山的风清扬也是一个不喜欢死套路的老师。
    风清扬年轻时候是华山剑宗第一高手,后来际遇坎坷,退隐江湖。他不愿意再卷入武林纷争当中,尤其不愿意再见到华山派的人。但是,他还是把独孤大侠的“独孤九剑”手把手传授给了令狐冲。(风清扬如何得到“独孤九剑”的功夫,金学典籍中并没有交代)。能为独孤大侠的绝世武功找到了一个上佳的传人,风清扬也算是卸下了肩上一个重重的责任。
    风清扬其实很适合当一个老师。他喜欢教学,也善于教学。他也喜欢学生,据他自己讲,在他晚年能够遇到令狐冲这样一个佳弟子,老怀大畅、欣喜不已。
    短短的几个时辰,他就就把令狐冲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他教会了令狐冲一个“活”字”:剑法是活的,必须活学活使;人是活的,不能让招式所拘泥。同时,他也是一个主张让学生学会忘记的人,他常常问令狐冲学过的东西还记得几成了,忘得多了,他反而高兴。因为虚套忘得越干净,精髓就学的越深刻。
    短短三天时间,风清扬就让令狐冲学掌握了天下第一的剑术“独孤九剑”。短短三天时间,风清扬就让令狐冲有了一个蜕变和涅槃,让令狐冲从一个武功平平的华山弟子脱胎成为天下一流的剑术高手。
    他一生也许只带了一个学生(而且还不是正宗的入室弟子),但是,风清扬是天下名师。

                                    第一名、神雕
    要说起金庸门下的第一名师,非神雕莫属。
    神雕不是人,但是在金庸的笔下它拥有人的智力,甚至有人的傲气、人的责任感。
    不会语言表达的神雕成了第一名师,也说明教育并不是一个完全耍嘴皮的工作。
    大雕曾经在独孤大侠身边工作多年,深受其熏陶。他曾为独孤大侠做过助教,做过陪练,所以了解大侠完整的一套教学体系。让我们看一看神雕把杨过培养成绝顶高手的过程吧。
    场景一:杨过身负重伤,神雕每天叼一个绿色的蛇胆喂到他的口中,让他恢复身体,增强内力。
    场景二:神雕叼着杨过的衣襟,把杨过带到了独孤大侠的墓前。让杨过见到了独孤大侠用过的剑以及他在“剑冢”上写下的至理明言。杨过在这里充分领会了大侠所达到的境界和逐步进步的层次。
    从利剑、软剑、重剑、木剑到无剑,前人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独孤大侠从“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到“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再到“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最后能够“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杨过心向往之,学习热情无比高涨。
    场景三:神雕和手持重剑的杨过练习对打。用以前和独孤大侠修炼的方法和杨过不断切磋。
    场景四:当杨过心生怠倦时,神雕强迫他进行练习。它比严师还有严厉,毫不通融。
    场景五:当江河洪水大发时,神雕把杨过推进激流中,让他用重剑与激流搏斗,锻炼其定力和内力。同时,增强他腰和手臂上的力量。
    场景六:大海潮汐来时,神雕强行把杨过带到海边,让他进一步地学会抵御外界的力量,让他在四面八方汹涌的波涛锻炼。
    显然,神雕的教学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神雕心里清清楚楚。
    神雕,真名师也。


    金庸著作中功夫出众的高手很多,其中有一些是小说中提到但是没有现身的人物。比如独孤大侠,黄裳真人,达摩祖师三大宗师等,他们皆可称绝顶境界。还有一些是已经现身的,比如全真教王重阳祖师、少林寺的觉远大师、古墓派的林朝英还有少林寺藏经阁扫地的无名老僧等等,他们的功夫俱是深不可测。但是,我们没有让他们位列十大名师。这里的名师标准是:老师要有武功和思想境界一流的学生。这个评判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比如说,王重阳的功夫虽然让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折服,但是,他的学生并不出色,在《射雕英雄传》中全真七子没一个达到一流境界,到了《神雕侠侣》中,七子的水准和境界就更加不堪了。还有一些老师,诸如江南七怪之流,虽然学生最后出息了。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关键作用。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难得,名师难得,明师更难得。老师可以指引方向、树立榜样、栽培浇灌、切磋琢磨、画龙点睛。总之,一个好老师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作者: 小劈柴    时间: 2010-10-13 09:24

作者: 小劈柴    时间: 2010-10-27 12:37

作者: 小劈柴    时间: 2010-11-2 09:27
回复 13# duningde256


    谢谢你 啊




欢迎光临 苏州消费网 (http://bbs.sz315.cn/) Powered by Discuz! X3